山川真的变了样,又见柿红粟黍香。小轿车停在洋房旁,好日子做梦不敢想。伴着幸福的歌儿走进赤峰市林西县,一系列足迹见证了“五化引领”产业发展的变化,处处展现乡村产业发展正酣的‘振兴’景象……
走进十二吐乡巴吉沟村,整洁、平阔的道路,统一规划停放的车辆,农机具放井然有序……紧随村民的脚步,在巴吉沟村志民农机合作社,恰逢村里组织“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”话发展说变迁活动,大家你一言、我一语,回忆着“苦日子”,场面热闹非凡。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,村民们就基础设施建设、集体经济发展、文化振兴等方面,提出各自的建议和想法。
对于村民们的所思、所想、所忧,村党总支书记王志民一一记录后,与村民们敞开心扉交流,谈问题、谈发展、谈振兴,堂屋里一次又一次响起村民的掌声。
“以前,我们村旱坡地多、水浇地少,种地没收成,生活没改善!”“种地你三亩他两亩,种类不齐,质量不齐,收购商不固定,出售时价格还不统一。”
如何加快发展、如何强村富民?困扰村里家家户户的心事,终于随着五化引领产业发展迎来了转机。
2021年,十二吐乡巴吉沟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,发展杂粮产业,实行规模化、标准化、机械化、产业化、品牌化“五化”生态农业种植,打造万亩绿色杂粮种植示范基地1处,为辖区群众致富增收再辟新路。
根据志民回忆:“当时老百姓是十分不认可的,觉得一队的井给二队用都不行,就别说全村统一种植、统一销售、统一买子买药了。但是想发展就不能觉得难,我们村两委班子跟驻村干部一起家家户户做工作,我们的党员、群众更是一个带一个,仅用18天,我们村就完成了1万亩的土地流转。”
“我们这里老百姓人人当家做主,村里支持、配合,答应的事情都能办到,有困难干部亲自出面解决。我们营子这120来户都把土地流转出去种杂粮了!去年我家种了30亩旱坡地谷子,除去成本,净收入2.4万多元,原粮一斤比市场价高出了近五角钱。”巴吉沟村民康永明说起产业发展的好处满脸笑容,接着又说了一句:“明年,我还得多种70亩。”
康永明是巴吉沟村杂粮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。2022年以来,巴吉沟村借助“五化引领”的东风,旱坡地种植的绿色小杂粮打开了传统小农经济的新格局。
“在哪干不是干,我会开大车,张三儿会开拖拉机,我们哥几个一拍即合,为农户提供耕、种、收、管、售等全程式托管服务,让老百姓享受到从种到收都无需操心的“保姆田”式服务。”巴吉沟村农机手迟建国说。
2023年,十二吐乡在杂粮产业扩面深化的基础上,探索实施“533”工程,敞开门庭,成功引进恒丰粮油企业扎根。同时,组建了本地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并顺势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,让村民人人持股享受产业分红,让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家家户户,形成了“集体搭台,群众唱戏”的良好局面,全面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勤劳致富的热情。截止目前,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.9万元,村民分红达30.4多万元。
坐落山脚,翠绿环村,在山水间逐梦“绿富美”是五十家子镇“引流”的绝佳场景,但对于谋求过上好日子的寇玲玲来说绝不能止步于此。
一大早寇玲玲便参与到太平庄食用菌种植基地“热火朝天”的采摘队伍中,她一边忙着,一边说:“我们之前都是出外打工,一年到头家里一点指望不上还挣不了几个钱。后来,听说村里说园区经营挺红火,镇里支持发展食用菌产业,我们就积极响应号召,就直接回来种大棚了,自己当老板,全年都有活。”在五十家子镇,像寇玲玲一样支持、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老百姓有830人,人均增收达到1万元以上。
在党的号召下,群众的凝聚力越来越强。同十二吐乡巴吉沟村、五十家子镇太平庄村一样,全县94896村民积极响应产业发展号召,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了“青山绿水好风景,仓盈库满年年挣”城里人都羡慕的“美日子”,而规模化、标准化、机械化、产业化、品牌化“五化引领”的产业发展模式亦为林西县乡村振兴增添了“大动能”。(李晓军 郭贺)